首页 读书笔记(三)|书海里的「她力量」
文章
取消

读书笔记(三)|书海里的「她力量」

写在前面

记得已经有好些日子没有更新读书笔记了,倒不是不读书了,而是读了书,也写了些心得,却没有多少分享的意愿,繁琐的事不少,耗了许多精力,也就懒得发出来了。

这是一期与女性有关的读书笔记专辑,过去半年读了不少书,从头到尾数了下,约莫三十来本,其中与女性有关的占了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讲述了与女性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如六层楼先生的《女生呵护指南(升级修订版)》,从0到1科普了女性健康的医学知识,是一本能够缓解身体焦虑的书。当然,我觉得他写的另一本《所有女生要知道》应该会更详细一些,且知识更新颖,只可惜去图书馆借了好几回都没借到。

除了对女性健康的科普书之外,也读了不少女性主义的书籍,如记录上野千鹤子与漫画家田房永子之间的对话的《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书中不仅有两位女性对日本社会女性的讨论和理解,还有让人瞬间就能看懂的有趣的漫画。在另外一本同样是对话形式的《身为女性的选择》一书中,上野千鹤子与职业为心理咨询师的信田小夜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她们的观点十分犀利,读起来如身临其境,像是坐在旁边听她们讲自己对女性在家庭、职场、性实践中的认识和观点。

每一本写女性的书的作者,都来自社会中的不同领域,她们当中有的是大学里的教授,有的是医院里的医生,有的是从事法律行业的律师。当然,还有从事女性健康科普自媒体行业的男性,他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层楼先生,我读过的几本书,都从他的推荐里得知。那些为女性的发展和进步在默默努力付出的人们,为争取女性平等,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了不小力量,让更多身处在迷雾之中的女性获得了思想解放,也让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和参与推动社会平等的女性事业。

《看不见的女性》

✍🏻作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丝

这是一本案例大于观点的书籍,至少在行文上是这样体现的。大概西方作家都习惯把写书当作写论文一样,书的后面总有1/8是致谢的内容,有1/6是参考文献。

回到书籍本身,内容与书名大体一致。全书都在讲生活中“看不见的女性”,即存在许多忽视女性的社会现象。作者认为社会在许多领域都遵循着“不加说明的男性”的隐形规则,在某些领域,没有特别说明时,人们会默认为是男性,或是以男性为主体的规则。如国足一般指代男足,这是男性和女性在角色的不平衡问题,在媒体、游戏、教育等领域,都是以男性的视角、经验为主导。

与此同时,书中也阐述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遭遇。如卫生间的设置,并没有更多地考虑男女之间的差异性,女性在如厕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大多都浪费在排队上。此外,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频繁的性骚扰等也是女性权益被忽视的地方。

全书围绕着“以男性为主体的设计”的核心观点展开描述,并通过各种案例指出社会对女性的遭遇的考虑存在巨大的数据缺口,而这些却不被人们所看见。

《性别攸关》

✍️作者:艾莉森·J.麦格雷戈

作者是一名医生,长期关注和研究女性健康领域。她在书中提出现代医学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医学,并指出女性在就医时因症状不符合男性范式或存在的隐形偏见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诊查。同时,以男性为中心且主导的临床试验中出于保护的目的把孕妇等女性群体排除在外,但因此也在无形之中让女性承担了未知的风险。

在阅读中忽然想起平常吃的药物的说明书里经常会提到孕妇禁用或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等字眼,不知这是否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出于保护这类人群而将其排除在临床研究和试验之外的原因有关。当然,作者也提到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即只以男性为中心的实验更节约时间和成本。

另一方面,作者也指出女性在就医时会在无形之中遭遇根深蒂固的偏见,这不仅来自男性,也来自女性。受社会长期的观念影响,女性被赋予了许多如更弱小、更容易情绪失控等标签。因此,女性在就医时表达的生理感受往往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一种臆想和幻觉。女性在生物学上有着与男性不同的疼痛机制和反应,因而在具体的诊查时应当重视和关注因性别差异而导致的生理反应差异。

在读本书时,回想起微博健康博主六层楼先生曾在发表的一篇博文中提到有女性在就诊和检查时遭遇了不愉快的对待,不少女性对此感同身受,深表同情。这也可以作为作者在书中观点的实际场景中的案例论据,说明女性在现实就医场景中的确遭遇了不少的偏见和不愉快的待遇。当然,这一切正在发生变化。如书中最后所讲的,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知识与提升认知去改变这一局面,即便这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我,厌男》

✍️作者:波利娜·阿尔芒热

虽然标题看似大胆与张扬,但书中行文并非激进与愤怒的情绪化表达,而是不乏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支撑所形成的犀利且有力的观点与思考。作者认为女性性别歧视是一种系统化压迫,是在历史、文化等因素的推波助澜下形成的。她在书中指出厌男者和厌女者在本质上的区别,认为厌女是对女性的生物性的厌恶,然而厌男则是对塑造男性特权的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反抗与抵制,并且指出女性遭遇侵害的行为主体大多以男性为主的客观事实。

从书中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非是绝对的否定态度。她在书中提到了自己进入了亲密关系,也很爱她的另一半。同时,她认为男性理解女性在为权利抗争并表示赞同的态度是具有价值的。她也在自我建构与自我解构中获得了成长,从没有什么独立思想的人(这是成长的局限性)成为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另一方面,她和她的爱人也在协力推翻那些看似稀松平常且男女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因为这些默认的事物或行为很有可能存在对女性权利的压迫而被我们所忽视。

书中内容其实很简短,但仍然提供了不少深度且具有价值的思考。比如,作者提到女性从小被教育要温柔体贴和顺从才会有人喜欢(这在儒家文化圈内也很常见),要求她们保持矜持的形象。在这种观念长期的无形熏陶下,女性常常为了满足所谓的世俗要求而做出违心的行为表现。她们无法按照内心欲望和思维理智指引做事,并非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依附着别人的意见过活。又如,女性在一段浪漫关系里采取主动,则容易被当作另类。

因此,在书中的最后,作者认为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鼓励她们独立自主,不盲目投入关系,不被陈规陋习束缚手脚。她认为女性应当避免掉入异性恋陷阱,即默认亲密关系是必需品,鼓励女性建立牢靠、深厚、真挚的非恋爱关系网络。当然,作者也没有否定亲密关系的存在与作用。她认为女性仍然可以满怀希望地期待值得建立恋爱关系的伴侣,基于尊重、聆听和相互支持,而非占有和索取。正如所有理想的人际关系那样,真正的理想伴侣必须能够理解女性关系网络的重要性。

在阅读时,受作者的观点启发,脑海里不时想起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都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压迫性行为。不管是职场、家庭,或是亲密关系中,女性权利或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侵害。即使作者是法国人,且在法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作者提到出版该书时遭遇了异见者的猛烈攻击),但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儒家文化圈内的这种现象并不少,也许更加严峻。

从男性的角度来看,或作为男性读者,无法对女性遭遇的压迫真正地感同身受,毕竟生物性别决定了男性的经历和际遇的局限性,没有经历过那些与女性同样经历的糟糕的遭遇。但如作者所说的,男性对女性争取权利的行为的理解在态度上是具有价值的,但这并非是一种结束,而是开始。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女性,也是男性。

《写给所有人的女性主义》

✍️作者:贝尔·胡克斯

作者是一名女性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书中内容的核心主旨也是讲女性主义。一般来讲,我们常谈到什么主义,给人的印象总是高高在上,其内容也多是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但这本书面向所有人,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也不难理解。作者在书中也提到,女性主义不应局限在象牙塔里,应该走进大众,面向所有人,我读起书来,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实现「写给所有人的女性主义」的热诚的初心与激情。

作者在书的开篇就给女性主义下了定义,即女性主义是一场终结性别歧视、性剥削与性压迫的运动。以性别歧视为核心的讨论贯穿全书,并以此为线索串联了女性在各种场景下所面临的歧视与压迫。

女性主义并非意味着反男,性别歧视的参与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当男性放弃特权并拥抱女性主义时,他可以作为同志与其他女性一道共同为女性主义的发展而努力。书中有不少观点值得深刻理会。如女性主义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并非因女性的生物性别而自然成为其拥护者。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信奉性别歧视的思想和价值观,导致她们也会成为性别歧视思想的践行者。因此,作者提出女性主义者要直面自身内化的性别歧视思想,提高批判意识,推动自身进步。

另外,作者在书中也谈到了早期女权运动的两极化,分别为强调性别平等的改良派女性主义和坚持改革整个体制,终结父权制和性别歧视的改革派女性主义。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别。前者通过改良派女性主义获取利益,参与并默许压迫其他女性(尤其是工人阶级和贫穷女性),并赋予双面人生的权利。因此,性别歧视的主体并非只有男性。有些女性称呼自己为「女性主义者」,目的在于改善其经济地位,借女性主义的立场为工具,实现阶级跃迁,是一种投机主义行为,并没有真正投入到群众基础的女性主义斗争中,其本人也没有经历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种现象,部分享受优渥资源条件的女性也会成为性别歧视思想的行为主体,对其他女性实施无形或有形的压迫。尤其在自媒体火热的互联网时代,部分投机主义者把女性主义当成了获取流量密码的生意经,一边享受着女性观众带来流量红利,一边却做着性别歧视的事,特别是对基层女性的嘲讽和剥削。

女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性别歧视观念下的一系列评判标准。如女性的价值在于外表,且被男性所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或有或无意识地产生身体焦虑,把身上的肉视为问题所在,她们大多掉落了性别歧视观念所定义的美的陷阱里,在穿衣、化妆等事情上存在太多的心理桎梏,如不化妆就会产生出门焦虑。不仅如此,时尚行业对女性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女性服装设计逐渐偏向「白幼瘦风格」的审美趋势,无形之中影响着女性的审美意识,并让女性产生身材焦虑,甚至不惜为适应服装设计而选择不健康的体重。

书中也提到了女性主义的伴侣与婚姻,女性主义拒绝将母亲角色视为女性人生的唯一价值,也就是说,女性的人生存在无数可能。但现实中性别歧视的观念和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包括恋爱关系与婚姻关系。且男性常常在亲密关系中对女性进行剥削与压迫,尤其在性关系中,女性被迫承担各种潜在的风险。对此,作者认为,只要有支配和服从关系,爱便不存在。她认为解放性的性实践需要相互尊重,性愉悦和性满足最好是在有选择,且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实现。性实践应该由双方自由决定,男性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也没有义务回应他们的性需求。但现状仍然存在许多性别歧视下的固有观念与行为,尤其是男性,常作为性关系的主导者,他们当中少有人会平等地尊重女性,并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和改变。因此,作者认为,女性主义强调人们在伴侣关系中相互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

在传统的性别歧视思想引导下,女性承担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尤其未婚成年女性,往往面临来自父母的催婚压力,甚至演变成一种家庭暴力行为。不仅如此,女性也常因同龄人的角色变化而产生对「人生进度」的无尽焦虑,许多女性把婚姻当成了人生的「必答卷」,因此而衍生出各种对于「未答题」的焦虑行为,或自我内耗,或为满足所谓的世俗要求而被迫做出违心的行为,终究损害了女性自身的健康与前途。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作者:上野千鹤子/田房永子

早前读过《写给所有人的女性主义》,与前者不同,这本书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并以女性主义为主题展开讨论。对话的主体分别是出生于日本婴儿潮时代(1947-1949)的上野千鹤子和出生于婴儿潮次世代(1970-1982)的田房永子,两人正好差了一辈,属于母子年龄差的两代人。这样的背景差异给对话带来了许多可能性,也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人生课题的差异性。

两位女士基于日本社会现实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并认为女性在过去几十年来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主义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女性面临的问题是由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不同时代背景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角度理解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或许是出于两人年龄差的特殊性,书中对母女关系的讨论较为深入。尤其是“毒亲(毒母)”的概念,即那些让孩子遭遇家庭负面影响的父母言行与关系,(书中指苦于父母言行的原生家庭关系的孩子可以暂时认为“父母有毒”,将其看作“敌人”或“加害者”。)比较典型的有给孩子灌输“都是你的错”的父母。

女性在有孩子后,既是压迫者又是牺牲者。在养育孩子时,(在经济上依附男性的女性)常把彼此的人生套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对于女儿,那些常见的“为了你好”本质上是“为了我好”,她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虽然书中的讨论基于日本社会现实,但我们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在很多社会问题上都具有相似性。基于我自身的观察,周边也的确存在这类现象,更有甚者,演变成一种较为极端的对孩子的家庭暴力。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孩子才会得到父母所谓的爱。然而孩子天生敏感且模仿学习的能力强,善于观察与习得父母的行为和表现,又会染上与父母相似的行为表现,或是受其负面影响而变得愈加消极。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方面,书中认为和朋友关系不同,前者本质上是双方进入了各自的生活里,并干预了双方的生活和选择,在这种状态下,自我受到了考验,并暴露本质。矛盾往往因此产生,当然,这也是了解自我的最佳时刻。女性在工作之外,承担了如家庭等其他的各种压力,尤其是生活上的琐事,容易心生抱怨,当她们认为无力改变时,则会逃避麻烦,选择积攒不满。因此,缜密的沟通与交涉十分必要,如若没有激烈的碰撞,不解决问题,关系也不会发生好转。

《身为女性的选择》

✍️作者:上野千鹤子/信田小夜子

这本书基于女性主义的观点并通过对话的形式讨论日本社会中的女性在性实践、家庭、职场、婚姻等场景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上野千鹤子是女性主义社会学家,而信田小夜子则是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两人在交谈中产生了激烈且有深度的摩擦与碰撞,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作用给对话带来了不少犀利的观点与有趣的思考。

由于对话形式的文体一般缺乏明确的论证主旨,讨论的话题具有随机性,读起来往往比较轻松,但总结起来略有难度。即便如此,书中讨论的话题主体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30代女性(日式用语,指三十岁至三十九岁的女性。)正面临性行为与性规范的巨大落差,割裂感在这个人群中十分常见。她们一方面受上一代女性熏陶的价值观影响,另一方面在行为上有了新的变化。然比她们年轻的一代女性,性行为与性规范的割裂感早已淡化。简单来讲,这个群体在社会变革中对性行为与性规范的理解与行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她们的头脑受到过去旧的传统规范的影响,但实际行动却发生了变化;或是意识发生了变化,行动却没跟上,正处于“割裂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原书写于十多年前,本书为重印版,此处的30代女性如今也变成了40代女性。且因文中对话基于日本社会现实,与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搬硬套显然对理解国内现状无益,但事物发展具有普遍性,30代女性所具有的“割裂状态”在国内也有相应的表现群体,只是在缺乏数据支撑与佐证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种状态具体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所持有,或许在年龄之外,也与女性的所处的家庭背景、地域背景等相关。

除30代女性之外,对话中也谈及了母女关系的割裂,具体表现为母亲对女儿的控制。父母往往掌握了经济上的资源,女儿在生活等方面仍需要依赖父母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女性的女儿,在面临婚恋时会产生明显的纠结与矛盾,她们在选择对象时仍受到母亲的干预。因此,女性的价值往往在于被男人选择,或者说,选择的男人决定了女性的价值。对话中认为母亲对她过去未曾拥有过的东西会特别在意,更会通过干预女儿的选择来贯彻自己的意志。母亲会更在意女婿而不是女儿,一个好的女婿会成为她们的炫耀资本或是对女儿的女性价值的认可,尤其在国内,把女儿当成物品,默认女儿是外人且将来会嫁出去的现象十分常见,围绕着女性婚恋的家庭矛盾更是对年轻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女性的价值也完全依赖男性的评判,不论是被男性凝视所评判的肉体价值,或是单身女性的“自恋式消费”,又或是离婚女性所面临的离婚恐惧与社会歧视,本质上都受“被男人选中”的价值观念所影响。遗憾的是,面对复杂繁琐且糟糕的女性现状,许多侵害女性权利的社会问题仍层出不穷,个人的能力难以抵挡社会结构下带来的现实冲击。但个体的意识觉醒具有积极性,不论是对自身发展,或是对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性别:改变美国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案件》

✍️作者:吉莉恩·托马斯

正如译者在序中所言,这是一本讲述美国职业女性与不平等遭遇抗争的故事。

1964年,在美国众议院的一场针对《民权法案》议案的辩论中,一位名叫霍华德·史密斯的国会议员提议在已经禁止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民族的歧视的关于就业机会平等的第七章中加入“性别”一词。后来,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签署通过了《民权法案》,使其正式具有了法律效力,该法案成为了美国职业女性争取合法权利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依据,改变了她们的命运。书中的十则故事就是讲述了该法案通过后美国职业女性基于该法案为自身争取合法权利并反对不平等歧视的维权经历。

当菲利普斯因养育着一名三岁的幼童而被马丁公司拒之门外时,她勇敢地寻求法律武器的支持,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但维权的过程十分艰难曲折,法律的不完善让菲利普斯及帮助她的人们经历了持久且煎熬的斗争。法庭上各方力量的博弈,使斗争的过程充满坎坷,但最终伟大的女性夺得了胜利,为后来的女性争取就业平等提供了榜样和鼓励。

书中描述了大量的司法案件细节,字里行间充满了法律思维的缜密与严谨。我对美国司法过程没有太大的兴趣,且书中更多写的是法律的辩论、运用与执行,只是案件的主体是女性,或许更适合对美国司法体系感兴趣的读者。但从内容来讲,一种深刻的感受触动了内心深处的同情,权利斗争的复杂与艰苦让人感到完备的法律环境的建设十分不易,那些为法律完善与社会进步的女性作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是令人尊敬的。

在菲利普斯胜诉后,她没有因此而得到一份来自马丁公司的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获得了一万多美元的赔偿,并继续做着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养育着她的孩子与家庭。让人伤心的是,她于十多年后因癌症逝世,那时的她才51岁。

书中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并非都如想象般获得了让人满意的结果,有的人因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就是为了争取法律的胜利,争取社会的正义,争取平等的权利。她们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通向更宽广的道路,鼓励更多的女性争取无数的可能性,她们是勇者,也是先行者,是伟大的女性。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会好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