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笔记(二)
文章
取消

读书笔记(二)

写在前面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看杂志。高中一年级时,内宿生仍可自由出入校门,于是每逢下午放学后,就赶去食堂吃饭,再回到宿舍洗澡。随后趁着晚自修之前的空闲时间,跑到校外的书店买杂志,再掐着上晚修的时间点赶回教室。

那时常读意林、读者,南方周末,还有英语杂志。虽然我的英语并不好,但还是出于学习的目的,购买了几本英语杂志。除此之外,还斥巨资买了几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些书现在还收藏在家里,是课余饭后的精神食粮,也是学习疲惫时的自我消遣。

高二后,学校不再允许内宿生上课日时出外,只能借每个周末到来的时候,出去逛逛。但因后来学业繁重,家事不断,读书的时间也就少了许多。

那时读书不常做笔记,反倒是日记写得频繁。看书当作兴趣,读过之后便少有再回头翻阅的时候。有时在课堂上也会偷摸着读个几篇,把杂志当作教材,读得入迷时,一堂课的时间眨眼就结束了。这种出于好奇的叛逆心,大概人们都曾这么干过。

大学后读书,写的机会便多了起来。大概是高考失利后没有得到安慰,反倒是因为不切实际的志愿填报遭到了批评而逐渐变得内向孤僻。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愿与人交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个人读书,一个人上课,一个人看风景。

在独处的时间里,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无论是清晨、午后、傍晚,都待在图书馆里,与书作伴,与自己作伴。我对那座坐落在小山丘上的图书馆很有感情,不仅仅是因为它承载着青春的岁月记忆,更多是在失落无助时给予我向前走的支持与力量。

图书馆门前有一片湖泊,对面是一座小山丘,四周都是绿色的树。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像是徜徉在绿色海洋里的一艘船,而那座被学生们戏称为 UFO 的建筑,更像是海岸边上的灯塔。只要朝着高处的方向往上看,无论我们身处哪个地方,那座灯塔仍然清晰可见。

《谈美》

作者:朱光潜

方才读完朱光潜写的《谈美》,头一回读这类著作,要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书中更多是偏向理论阐述,倒是凭着一点兴趣读完了这么枯燥的一本书。

读书通常不会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功用和效果,尤其是读这类理论研究著作,常人读起来往往难以理解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若是深入去读,还是能有所收获,至少对于美的理解多了几分别样的角度。

朱先生在书中提到,美是物所固有的,持实用的态度看待事物,只会是工具或是障碍物,带来的是欲念或是嫌恶。美是一种直觉,跳开实用的态度,即距离可产生美感。如日常可见的汽车,旁人见它觉得美,但车主作为使用汽车的主体,并不会有这种直观的感受。

又如人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亦是如此。人在其中作为主体时,牵涉到实际的利害,很难产生美的直觉。路人觉得我家门前的树很美,我倒是觉得稀松平常,仅仅是一棵树罢了。

书中还探讨了美的批评、联想、应用等。作者说此书是写给青年人的,但书中的理论深度不浅,今人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如非对此有兴趣,自然不作推荐。但日常对于艺术有所涉猎,从事艺术创作,又或是对心理学,哲学,文学等学问有兴趣,自然要了解基础的美学,那这本书作为初入美学的大门仍有其功用。

《应得的权利》

作者:凯特·曼恩

从六层楼先生的微博了解到这本书,便找来阅读。作者是一位母亲,这本书是她在孕期的时候写的,但酝酿的时间已有六年。“写给我的女儿。”这是书中扉页的一句话,作者把这本揭露女性权益遭受忽视、踩踏的现实的著作献给她的女儿,也献给正在遭遇不公的所有女性。

作者在书中指出,男性不合理的应得权利感催生了一系列令女性遭遇不公的行为。当她们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常常会面临惩罚和责难,这可能来自支持男性施害者的人,也可能来自她深陷其中的社会结构。

男性也许很难敏锐地感受到女性在面临不公平待遇时的处境,但书中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女性处境的窗口。每读一个篇章,生活中相似的案例便直观地浮现在眼前。

如家庭中承担家务的往往是女性,这在现实场景中十分常见,甚至成为一种“应该的“、“正常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男性会把这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以展示他们的家庭地位,强化他们的应得权利感。

不仅如此,女性在职场、生育、社交中仍面临许多不公的遭遇与偏见,甚至一些成见已成为大众所默认的“应该是这样”的规则。甚至有的时候,身处其中的女性也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在非黑即白、零和博弈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人们很难站在对方的处境理解问题,共情对方的遭遇。但充分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就如作者在书中最后一章「永远不要放弃:关于女孩的应得权利」中所提到的:这是所有人都有权享有的东西,无论你是什么性别;这是所有人应该共同承担的义务,无论我们是什么性别。

《舆论》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

舆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判断。这是一本新闻传播领域的书,大概围绕着舆论(也许是意识与真相),讲述了舆论的形成、审查,以及刻板印象、媒介传播等。

坦率来讲,这本书读得很快。并非是内容简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型的著作。文中有大量的引用,作者每论证一个观点,随之就有一个或多个案例作为论据。

与此同时,文章段落的分段形式显得有些压迫感。每一段的文字数量单独拎出来都能作为一篇短文,对读者的阅读体验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当然,也许与翻译有关,不同语言的表达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难度。

即便如此,书中仍有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我们经常基于已有的刻板印象看待和理解事物。如在《应得的权利》第九章「女人不可当选:关于女性有获得职权的权利」中提到:有人会对女性担任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职务有偏见。

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不少人会认为女性在获取更高的职权时,是因为采用了“不为人知”的举动,即借身体和性来实现她们的目的。这样的偏见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很常见,并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识。

同样地,人们也会认为男性在一段关系中会出现嫖娼,甚至出轨的行为。尤其在网络渲染的氛围下,不少人对这种观点持普遍肯定的态度。这些都是基于刻板印象的判断,先入为主假设判断的成立,放大性地观察对方的行为,当出现一些相关性的举动时,即使事实不存在,也会更笃信自己的观点。

因此,书中提到:“通过刻板印象来观察外部世界就成了一种经济、便捷的方法。不过,在亲情、爱情、友情乃至敌对的关系中,我们没有捷径可走,而只能将对方当作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去认识。”

面对复杂喧嚣的世界,保持清醒的意识,充分的思考和判断显得更加必要。在不缺乏信息与知识的时代,于浮躁中的定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成为理解人生、社会与世界的必需品。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读书笔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