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笔记(一)
文章
取消

读书笔记(一)

写在前面

年少时,镇上有个少儿图书馆,离家不远,走路十来分钟。每逢周末,别人在旁边的球场打篮球,我就在里面看书。那时,我总爱带个黑色包皮的笔记本,把笔夹在本子上,就这样拎着,一来一回,走了好长时间。

图书馆不大,多是少儿读物,来读书的也是比我年幼的小朋友,我在他们当中,算是年长的。进门的左侧,是管理员工作的区域,一名大概是中青年的女性,长得瘦高,带着黑框眼镜,扎着一头黑色的长发,从早到晚,都坐在那里。

再往前走一小步,左侧是一排橙黄色的桌椅。清早八九点的时候,阳光透过窗户,铺满了整张桌子。我把带来的笔记本放在这上面,让它接受阳光的沐浴。而我,往右走,开启一天的寻书之旅。

馆内的藏书并不多,但仔细翻一翻,也能找到不少感兴趣的书。要说经常读的书,当属《图说天下》系列,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都囊括在内。以至于后来形成的扎实的知识储备,也源自于此。

上高中后,学校里有图书馆,吃住学习都在校内,镇上的图书馆也就少去了,只是路过的时候,总会看一眼,曾经学习过的地方。

不论哪个年龄阶段,到了哪个城市,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我对图书馆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镇上的图书馆启蒙,在高中的图书馆初识世界的轮廓。大学以后,新入学的第一周,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窗外一片绿色,大厅里总是摆放着一台钢琴,只是不曾见人弹奏。

读书对于我来讲,兴趣为主,求知次之。读什么书,往往在于随时出现的灵感,或是偶然遇见,也有来自别人的推荐。总之,不挑食,也不嫌弃。至于要怎么读,用什么样的方法读,自古以来都有不少可供参考的做法。但也不必执着于此,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读了,也就有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今风气多浮躁,大多人精神压抑,能潜心读书实属不易。各种软件割据着工作之外的闲余时间,源源不断的信息轰炸于无形中重塑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作为思考的方式,读书仍然算是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园丁与木匠》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讲的是如何科学认识父母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像我这般未婚未育的人,很少会主动关注这类书籍。而与此书结缘,单纯是为了解答姐姐在教育儿女时所遇到的疑惑。 为什么要做父母?这是书中提出的令人思考的问题。每个人对于问题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有的为了防老,有的为了有个小家,有的是因为意外之喜。凡此种种,都可以作为做父母的原因,但并不能够作为养育新生命的理由。

为人父母这件事本身是不值得的,因为它只会导向一个特定的结果,那就是创造出一个有特定价值观的成人。这是书中提出的观点。现实中少有人会去深入思考当父母的缘由和意义,且大多人作为父母的角色并未得到认可。他们在养育孩子时也不忘把自身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因此导致形成不同的性格,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人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对孩子那特殊的,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独一无二表示尊重和支持。这对于许多人来讲,很难做到。但这也是养育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非常值得度过,充满了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望、骄傲与遗憾。

尊重孩子,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更让人希望的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也不是毕业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的快乐时光。

《中国撸猫简史》

✍️作者:侯印国、李嘉宇
🏢出版社:新华书局

忘记是从哪里得知这么一本书,这是第一次阅读动物史相关的著作。鉴于我本身认识比较狭窄,对于动物史知之甚少,亦不能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这书由撸猫爱好者编写而成,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史料。其中有不少发生在古代各时期的趣事,当然,也不乏借猫讲历史的内容。各篇章有大量的文言文,虽有作者的解释辅以阅读,但对于不曾接触文言文阅读的读者仍有难度。若是既爱猫,又乐于了解历史,我想这书是值得推荐的。

书中提到,国内目前的家猫来源于非洲野猫,自两汉期间随佛教传入中国(非严谨表述,详见原文)。在此之前,本土的猫一般称作狸,也是狸的一种,是未经驯化的猫科动物。猫在唐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员,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便是爱猫人士。

宋代以后,随工商业发展,养猫日渐成为潮流。那时就有以猫为主体的周边产品,如逗猫棒、猫窝、猫爬架等。元代时,养猫的习俗逐渐成型,有一系列繁杂的仪式,还得专门挑个日子迎猫进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熟悉的「狸猫换太子」便是出自元朝时期,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流传至今。

明清以后,许多人成为了「猫奴」,即今天我们常说的「铲屎官」,皇家贵族也常爱猫,是「猫奴」群体的重要部分。

现代人对猫的喜爱更甚,猫作为一种宠物,给不少人提供了一种陪伴价值,深度参与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养猫不必读史,但若是能了解一种动物从荒郊野岭到寻常百姓家的发展过程,也算是养猫之外的乐趣。

《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

我少读文学,自大学时与人交流,才对文学略有兴趣,时常去校外图书馆读书。那时课不多,一周总有两三天午后是没课的,赶上好的时候,早上只有一节课,上完就从学校后门溜走,直奔图书馆,就这样待个大半天,傍晚再回来。

校外图书馆的藏书很多,通常不会特意去寻找某一本书,而是站在文学区的书架前,看中哪一本,就当作是今天要读的书。当然,也不只是读这一本。

如此一来,待的时间长了,读的书也就多了,与人交谈也能接上话,还能分享读书的心得。但对于文学,似懂非懂,也不敢说是能理解其奥义,仅仅是知道哪个作家,写了什么书,讲的什么内容。后来的阅读,文学始终占据着一小部分的地位,大多当作是现实生活的调节剂,要说是从中能获取一些对人生的理解,实在是可遇不可求。

早在大学入学的时候,便读过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内容早已不知一二,但其中吸收的精华也许已化作认知的一小点,滴流在漫长人生路的溪流之中。

今天读《谈文学》,亦缘自于写作。自高中起便有写日记的习惯,如今一晃十年,人生的喜怒哀乐,种种际遇,均记录在小小的本子上。但时有发现,通篇流水账的文体,实在令人羞怯。因而企求借书中经验,提升写作的水平,既要言之有物,也要形象鲜活。

作者在书中也提到,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最好的方法。普通写日记大都与我一样,多是流水账,自然与文学无干。但若是能把写日记当作文学的训练,把日常的小事写得有趣,细心描绘一切发生的景象,也能成为一篇好的文章。

要想写得好,不仅要写得真实,也要写得认真。咬文嚼字在这里是认真态度的体现,用什么词语来描绘更合适,这需要多读著作,多吸收好作品的精华。

当然,对于我来讲,写作也仅是记录往事,抒发心情的自我娱乐,并无心成为一名作家,但仍需多研读,多练习,希冀能写出好的文章。

《女生呵护指南》(升级修订版)

✍️作者:六层楼先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六层楼先生,也是网络女性健康科普博主。早在两年多以前就关注他,也经常在微博阅读他带来的有关女性健康的分享,获益匪浅,对女性健康有了科学的认识。

在其微博中,时常有人分享正在遭遇的健康问题,大多人对身体出现的问题有着许多认知上的误区。因此,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缓解女性在面临身体出现问题时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并指引她们更好地爱护自己的身体。

书中以平和有趣的语言表达,系统地介绍了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和可能面临的疾病。如常见的月经,在发生症状时,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二者在感受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书中详细描述了具体症状的形态,以及引发症状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参考思路和方法。

与此同时,也澄清了一些谣言,如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也叫「宫颈糜烂」,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疾病,亦无须治疗。当然,书中也提到,「宫颈糜烂」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不少人对此有着很深的误解,我想,这也是科普工作的必要性。

有不少人认为,男性有何必要如此关注女性健康。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但大多与立场有关。社会不止一种性别,男性可以作为恋人、丈夫、父亲的身份和角色去关注女性健康。但当我们排除立场的因素,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关注女性健康,像关爱自己一样关心她人。不仅仅是个人,社会应当也要有这样的氛围和行动。

遗憾的是,女性和男性的生理结构差异导致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女性在面临身体处境时所产生的痛苦和难受。正如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生活顺意的人亦无法与遭遇磨难的人真正共情。但我们仍然可以尽可能地从她人的处境去理解人们正在面临的痛苦,以便更好地帮助她们从当前的遭遇摆脱出来。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心,也是科普工作的必要性,更是人们相互理解需要跨出的一步。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

又见中山

读书笔记(二)